21年前,他毅然扔掉众人羡慕的“铁饭碗”,运用所学专业,从零起步,硬是凭借着闽商特有的执着和洞察力一步步将手工作坊发展成今天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2009年,余劼荣获“第三届(2009年度)海西新经济英雄”称号)
初夏的一个下午,风和日丽,福建光阳蛋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劼接受了我的采访,眼前的余劼穿着朴素,温文尔雅,说起话来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我们的谈话从最近的热点话题--H7N9禽流感开始。我原以为,作为蛋业公司的老板肯定会抱怨H7N9禽流感对公司的销售额影响如何严重,可是,余劼竟然心平气和地说道:“H7N9禽流感对公司的销售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鲜蛋方面,销售额下降的比较厉害。这些年我们也都碰到过不少此类事件,比如苏丹红、三聚氰胺事件。危机事件现在有,将来还会有。” 余劼说,“该事件仅仅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千千万万危机事件中的一次,作为企业,应时刻具有应对危机的能力和决心。”
1989年,余劼从福州大学发酵工程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家国有企业--福州冷冻厂的普通员工。1992年,他毅然扔掉众人羡慕的“铁饭碗”,与四个同学合伙做起了橡胶生意。两年后,他们决定调整创业方向,创办了福建省光阳蛋业有限公司,从零开始,运用所学专业,从事旁人并不看好的蛋制品加工。
“创业之初,与其说是创办了一家公司,不如说是一个手工作坊开张了更为确切。”余劼对我说,“当时能找到的设备也就是腌制鸭蛋的水缸、还算比较先进的用于称重量的天平,主要从事鸭蛋加工,将鸭蛋加工成咸鸭蛋和松花皮蛋。当时,公司年产值还不到100万元。”
创业初期,余劼的梦想是一天能卖出一农用车的蛋,就算是成功了。而如今企业的规模,已经大大超出他当初的想像。
经过18年的发展,福建光阳蛋业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拥有3个专业蛋品加工厂,年加工蛋品能力6万吨,“光阳”商标也成为了“中国驰名商标”.
余劼说,从事农产品加工非常辛苦,就像带小孩子一样。我问余劼:人生第一桶金是如何赚到的?余劼答道:“我在创业过程中从来没有挖到金子,因为农产品加工行业很难挖到金子,我挖到的只是一个个
一分钱的硬币。18年来,我始终围绕着这个蛋在打转转。因为有持久的耐力和持续的积累,积少成多,才有了今天的福建光阳蛋业股份有限公司。”
以前,农户因为没有稳定的销路,价格时涨时跌,余劼说:“这也就产生了我们常说的‘你的鸡不争气,挣钱的时候不生蛋,不挣钱的时候拼命生蛋。’因此我们努力为农户提供权威准确的行业信息,有效避免了价格的大起大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福建光阳蛋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为发展模式,农户负责养殖,公司负责加工和销售。公司与农户形成了一条互利共赢的利益链,最大的好处是保障了农户的收益。
“我们一直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的摸索、探索,帮助农户增收。”在余劼看来,“所谓龙头企业,就是国家希望通过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带领农户致富,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谈到农民增收,余劼呼吁国家尽快建立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避免他们因天灾而遭受损失。
现在的余劼,除了要处理公司的日常业务,还不忘为公益事业做贡献。“最快乐的事情是和年轻朋友一起分享创业经验”余劼说。他现在担任福建省青年商会执行会长和福州成立青年创业促进会会长。
多年来,余劼一直关注青年创业,特别是农村青年创业。他希望通过与创业青年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余劼说,通过培训和辅导创业青年,自己也得到很多东西,“在与创业青年的对话交流过程中,我不断激活即将老死的脑细胞,让自己的心态更加积极,让自己的思维方式更加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