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扫一扫下载 手机扫一扫下载
    好妞妞官方APP
    找产品 招代理 更方便
  • 微信扫一扫关注 微信扫一扫关注
    好妞妞官方微信
    更多商机 更多资讯
产品
帮您找产品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湖北陕西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广西宁夏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香港澳门台湾

2013中国食品包装安全消费警示

好妞妞食品网 By 东仔 阅读(995) 2014/7/18

食品安全离不开包装安全,包装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本保证之一,因此,食品包装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然而,近年来,食品包装事件或问题却频频发生,食品用纸包装用废纸生产、易拉罐壁薄爆炸、奶袋牙咬后印刷油墨成饮品“调料”等问题,均对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造成了威胁,食品包装不符合国家政策标准要求、或企业为牟利而违反标准的现象,都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严重者可能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2011年12月20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曾在“中国食品包装论坛发布会”上发布了“中国食品包装相关产品隐忧问题”,包括过度包装、含苯油墨大量应用于食品包装、食品包装添加剂检测难、原辅材料应科学选用并符合卫生标准的重要性等等。如今,整整一年过去了,这些隐忧问题有些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得到了改善,有些问题依然存在,甚至又出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监管部门和生产企业、经销商等高度重视,将消费者健康放在首位,用良心生产良品,用良心经营良品。

国家标准和政策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同时食品包装材料、印刷油墨、添加剂等食品相关产品的问题也在不断的被发现,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作为行业协会,时刻关注行业动态,对这一年来食品包装行业存在的隐忧产品和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2013中国食品包装安全消费警示,希望企业能够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标准,做到自律、自检、自查,从生产源头保证食品接触产品的质量安全。

1、 小吸管存大问题,色艳有味要小心

随着天气转冷,热奶茶、现磨咖啡……这些美味而又便捷的饮品大都离不开吸管的“陪伴”.但是用塑料吸管喝热饮时,总能让人喝出不太舒服的怪味,而且,吸管包装上多数没有任何标识,属于“三无”产品,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这样的吸管会产生健康隐患。

按照国家标准《聚丙烯饮用吸管》(GB/T 24693-2009)要求,生产吸管的原材料选用食品包装级聚丙烯,而且吸管在出厂前还要做无异味、无污点、无色斑、无气泡、无毛刺、无杂质、无穿孔及包装数量、包装压痕等项目的检验,且在正常生产的条件下,对结构、材料、工艺没有较大改变的情况下,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接触含酸性、油性等饮品是否安全的卫生性能检验。国家质检总局从2006年开始,对塑料一次性餐饮具实施市场准入(QS),吸管属于发证范畴。因此,在最小销售包装单元上必须有生产企业的准确信息,特别是生产许可证QS标识及编号。如果没有这些信息,质量可能有问题,往往会使用劣质的工业原料或者是废塑料等等。食品级塑料是没有味道的,我们闻到塑料味这句话本身是错误的,如果有味道可能就是废塑料的味道,而且颜色越鲜艳,安全隐患越大,黑心企业可能会使用颜料来遮盖废旧等不合格材料。这些颜料里面通常含有铅、镉等重金属和苯胺类的有机染料,对肝脏、肾脏都可能造成伤害。一旦使用,尤其是喝热饮的时候,有害物质会随之溶解,对人体健康造成安全隐患,对于热衷饮料的少年儿童来说,健康成长和智力发育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着名食品安全专家董金狮教授建议,应尽量减少一次性吸管的使用,别用吸管喝热饮,因为饮料温度过高被烫伤,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安全,另外很多化学物质在温度高时更容易析出,

董金狮教授建议广大消费者不要去市场买那些没有QS标识、五颜六色的吸管,应该去正规超市或商场购买,买时尽量挑选透明的、独立包装的吸管。除此之外,还要认清外包装袋上的生产企业名称、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材质、使用温度范围、使用注意事项以及生产许可证标识和编号等,避免出现问题时 “无处可寻”,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会关注细节,必要时可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

2、 瓶盖瓶身隐患大,质量安全没人抓

对于饮料瓶塑料螺纹瓶盖而言,它所带给消费者的未必只有方便。美之源饮料中毒门事件中,多个环节可能出现污染,其中,包装瓶盖的密封性不好也可能是原因之一。在瓶装饮料中,真正起到密闭作用的是螺纹瓶盖上一块突出的胶垫,正是因为这块胶垫的密封,保证了瓶内饮料与外界隔离。但目前在我国,饮料都是机械化流水线生产的,封口时难免出现压力不够、密封不严的问题,而瓶口的螺纹部分又不能起到密封作用。也就是说,螺纹状的结构只具有紧固作用而不具备密封效果。但是,这个在食品包装行业里几乎是公开的“秘密”,并不为消费者所知晓。一旦有灰尘或细菌,极有可能进入平时对嘴喝水的位置对瓶口造成污染。此外,瓶口的螺纹部分在从饮料出厂到消费者饮用这段时间内,都是暴露在空气中,不受任何保护,而这段时间,可以是一个月,甚至是几个月、一年。这样的情况无疑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甚至人为投毒的危险。

如此严重的问题却得不到饮料厂商的重视,主要是消费者不知情、瓶口螺纹处卫生标准空白、生产厂家为降低成本不愿更改瓶体模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盲目的价格竞争,损害的是消费者的健康安全,除了需要唤醒企业的良知外,国家推出饮料瓶口与瓶盖螺纹处的卫生标准要求,也可以解决不密封的安全隐患。

塑料瓶一般都是一次性使用,几乎不会出现回收后再使用的情况,但是对于玻璃瓶装的啤酒,回收后清洗消毒再使用,已经再正常不过了。消费者在购买啤酒的时候会发现,位于瓶身靠近瓶底的位置,以英文字母B为开头,后有生产年份与月份,这便是啤酒瓶的生产日期,一般使用期为两年。

但是多次出现啤酒瓶爆炸事件,需要我们思考,啤酒瓶被重复使用了几次,都是从哪里回收来的,中间又经过了多少颠簸才被运回工厂清洗、消毒?我国着名食品安全专家董金狮教授说,造成啤酒瓶损伤、引起爆炸可能有如下四个原因。一是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的磕碰,二是灌装啤酒液体时压力过大,三是暴晒、冷冻等不当储存,四是非法厂家生产的非“B字瓶”或超期服役的酒瓶。此外,董金狮特别提示消费者,不当的开瓶方式也是造成啤酒瓶爆炸的原因之一。在开瓶时最好用起瓶器,用牙起、两瓶啤酒互起或用桌角起等起瓶盖方式都是不安全的。且在开起前应注意不过分摇晃酒瓶。

3、 易拉罐、袋奶细菌油墨隐患大,质量安全环境保护应双管齐下

易拉罐装可乐冷冻后爆炸,导致上海一名6岁儿童脸部严重受伤的新闻引起了无数家长以及消费者对易拉罐安全性的关注和思考。

目前,易拉罐现有的国家标准包括《包装容器 铝易开盖铝两片罐》(GB/T 9106.1-2009)和《铝易开盖三片罐》(GB/T 17590-2008),以及2012 年10月份才正式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易拉罐内壁水基改性环氧树脂涂料》(GB 11677-2012)。但翻阅以上国标,都没有对易拉罐的厚度做出要求。

由于目前易拉罐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饮料企业为了压低成本,将包装的成本也压至最低,造成很多易拉罐越做越薄,内壁树脂涂层越做越厚,很多厂家甚至致力于生产薄壁化的新型易拉罐,以低成本、新品种来赢得市场,导致消费者手中的易拉罐越来越薄。易拉罐越做越薄,注入的二氧化碳气体越来越多,整个罐体看起来依然挺括,但却像个充气炸弹。

罐装可乐放到冷冻室后发生爆炸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水在温度降低时,会结冰,体积增大。因此可乐结冰之后,体积会不断膨胀,把易拉罐撑变形,最终会撑爆。二是液体结冰(或者部分结冰)时,气体溶解度会发生变化,碳酸饮料如可乐,其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会释放出来,增加易拉罐内的压力,再加上可乐液体本身体积的增加,罐体内会产生很大的压力。这时候如果从0℃以下的冷冻室内取出并马上开启,很容易发生爆炸。

易拉罐除了存在爆炸隐患外,罐口卫生以及内扣式拉环可能滋生细菌也是消费者应该关注的内容。内扣式留片易拉罐的扣片被直接扣进饮品中,有害物质进入饮品被消费者直接喝掉后果严重。经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调查发现,多数消费者不会留意易拉罐的开启方式。有个别消费者表示怀疑内扣拉环的开启方式影响饮料安全,但因所购买饮料使用的包装,消费者无法选择而作罢。在我国目前易拉罐相关的标准中,都明确规定了内扣留片式开盖设计,然而这种设计存在的卫生隐患却没有引起重视。

实验表明,不论是存放在何种地方,绝大多数易拉罐都是整体暴露在外面的,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极易被灰尘和微生物等污染,拉环处更是容易藏匿脏物,不易清理,这就可能因沾染了致病菌和病毒而感染人体。另外,暴露过程中,难免有苍蝇等昆虫落在上面,也很难避免老鼠等与罐体接触,而老鼠本身就可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等多种疾病,其排泄物中也存在致病菌,如果真的污染了罐口,不加清洁就直接用嘴对着罐口喝饮料,则可能引发疾病。

不论是用什么进行擦拭再饮用,内扣留片式工艺的易拉罐都或多或少的将细菌直接送入到饮料中,尤其是有些饮料企业为了销售的推广,在内环中用油墨印刷“再来一罐”等促销字样,更是可能对人体造成安全隐患。

与易拉罐的便利同样受到老百姓喜爱的还有袋装奶,出门时顺手拿一包,路上用牙咬开直接喝也成了很多市民的习惯,甚至很多幼儿园以及大中小学生,选择袋装奶的原因除了价格实惠外,主要是图方便,用牙咬开就可以喝了。然而,因外包装上印有很多图案及文字,这些染料中多数含有铅,长期牙咬袋装奶饮用,容易重金属中毒,会影响血液和肠胃系统。

对此,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表示,原则上油墨等染料是不可以直接入口的,现在不少纯牛奶、酸奶、果味牛奶的包装袋颜色很鲜艳,这也意味着包装袋要使用更多的油墨,这有可能会加大油墨中重金属和溶剂向包装袋内迁移的机会。用嘴咬开包装袋直接对着包装袋喝牛奶,容易将油墨中的重金属成分吸食入内,久而久之会造成安全隐患。建议企业在袋口印刷和开口设计以及开口后如何放置方面加大创新。

目前,含苯类溶剂型油墨生产已被国家发改委列为淘汰,环保水性油墨技术已趋于成熟,但却没能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仍然有大量企业使用含苯油墨进行印刷,包括报纸印刷、食品包装产品印刷等,这种实际应用与技术条件严重相悖的现象也是食品包装行业相关产品的隐忧问题之一,食品包装印刷呼唤环保油墨。

4、 过度包装现象泛滥,无法可依是问题关键

过度包装可以理解为包装的耗材过多、分量过重、体积过大、成本过高、装潢过于华丽、广告词过于溢美等。过度包装如何定量界定,商家和消费者持明显相反的态度。

过度包装带来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有资料显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里面有三分之一都是包装性垃圾,而这些包装性垃圾中有一半以上都属于过度包装。过度包装除了严重浪费资源、产生过量垃圾之外,其产品的高价要由购买者来承担,侵害了消费者利益,还助长了社会追求奢华的不良风气。

2012年11月21日,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上海市商品包装物减量若干规定》,并定于2013年2月1日起施行,该规定是我国首个有关过度包装政策要求的地方性文件,其中对违反规定的销售者最高罚款5万元。但是,地方规定管不住其他地区,问题根本是全国要一盘棋。

我国目前还有两个强制性国家标准:2006年6月1日实施的《月饼》(GB 19855-2005)和2010年4月1日实施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GB 23350-2009)。由于在标准执行中缺乏处罚依据,因此,过度包装现象时有出现,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如今药品逐渐成了过度包装重灾区,过度问题仍面临无标可依、无法可依的问题。部分药企将药品包装盒做大做精,以包装成本高为由提高药品价格。同时,将包装盒做得较大,还可以增大在药店柜台的陈列面积,或利用精美包装吸引消费者,但是打开后往往只有少量药品,与包装体积严重不符,让人大失所望,却又无可奈何。

5、 铝箔锡箔区别大,使用不当很可怕

许多消费者喜欢吃烧烤,又有多少人知道用来烧烤的锡箔纸是否会影响健康呢?同样用于烧烤的铝箔和锡箔又有什么区别?我国国家标准对于铝箔和锡箔的卫生指标又是如何规定的?

锡箔的成分主要是铅锡合金,锡箔中含铅量高达50%左右,表层还能生成有毒的铅白和氢氧化铅,焚烧时生成黄色的黄丹(一氧化铅)也是有毒的化合物。这些有毒的微粒随着热气流飘浮在空气中,被周围的人群吸入呼吸道,沉积在肺部。铅的慢性中毒会使人出现忧郁、贫血、肾病、不育、流产等症状。

锡箔纸或铝箔纸多用于包裹食材烧烤,以防止肉类烤焦。铝箔与锡箔很易分辨,锡箔比铝箔显得光亮很多,但锡箔的延展性很差,一拉就断。超市有卖纯锡箔纸的,它们通常是一张张叠放,每张之间有棉纸,本身较难切割,价格也较贵,购买者较少。而铝箔材质比较硬挺,好切割,多采用卷筒式包装,价格较便宜,现在逐渐成市场主流。

在使用锡箔纸或铝箔纸的过程中,如果食材上添加了调味酱或柠檬,由于其中的酸性物质会把锡箔纸或铝箔纸的锡、铝析出,混入食物中被人体吸收,则会造成食用者锡、铝中毒。锡会刺激肠胃,铝会导致老年痴呆。如果肾脏病人摄入过多的铝,会出现贫血。

国家标准《精制铝箔》(GB 10570-1989)中规定:用于食品包装的精制用铝箔(在合同中应注明“食用”字样),其铝箔中的有毒元素应符合如下规定:铅:不大于0.01%,镉:不大于0.01%,砷:不大于0.01%.因此,用于烧烤最好的选择是铝箔纸,且其铅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规定。

建议人们在做烤制食品时,若要用锡箔纸或铝箔纸包裹食材,就不要加调味酱或柠檬。另外,可用包心菜叶、玉米叶代替锡箔纸或铝箔纸,或以笋壳、茭白壳、菜叶当垫底,这样不仅无污染,食用健康,且味道鲜美。

6、 纸制餐饮具印刷不规范,浓妆艳抹好看存隐患

一次性纸质餐饮具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活消费品已经深入千家万户,如方便面桶、奶茶杯、一次性饮水杯、一次性纸碗等制品。银行、商店、飞机、火车、轮船、办公室、快餐店、咖啡厅等几乎所有需要喝水、吃饭的地方都有纸质餐饮具的存在。

2012年6月1日,国家标准《纸杯》(GB/T 27590-2011)开始实施,然而,由于是推荐性标准,加上标准宣贯不到位,很多企业并不知道此国家标准,因此执行情况并不理想。

《纸杯》国家标准实施至今已逾半年,通过调查发现,目前超市内销售的奶茶杯和一次性纸杯大部分已按照国家标准要求更改了杯身印刷,所用纸也全部为食品用原纸,油墨也基本改为环保型油墨。然而,批发市场内销售的纸杯却仍穿“花衣”需加强监管。国际食品包装协会提醒,纸杯印刷问题是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健康的大问题,生产企业、批发市场经销商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尽快更换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纸杯。

《纸碗》(GB/T 27591-2011)中有“本标准适用于淋(覆)膜纸碗”,从标准的范围看,完全符合方便面碗产品的情况,然而,同样属于纸质餐饮具,消费者在用方便面碗喝汤的时候也会直接接触到碗外部的油墨和光油,而《纸碗》国家标准并未对印刷位置以及光油进行要求,为消费者喝汤埋下了隐患。

7、 打破钢锅问到底,不锈钢区别到底在哪里?

许多消费者对不锈钢厨具、餐具非常青睐,由于其金属性能良好,比其他金属耐锈蚀,且制成的器皿美观耐用,因此,越来越多被用来制造厨房用具。然而,不锈钢是由铁铬合金再掺入一些其他的微量元素制成的,若使用不当,其微量金属元素会在人体中慢慢累积,当达到某一限度时,就会危害人体健康,且不锈钢餐具容易与酸、碱、酱油、盐等食物发生化学反应,溶出有害金属元素,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我国对不锈钢产品中铅、镉、镍、铬、砷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有规定,但对锰的含量并没有要求,锰价格便宜,因此不少厂家在不锈钢餐饮具中加入过量的锰来替代其他金属,用锰等廉价材料代替镍,会影响不锈钢产品的防锈防腐性能,严重影响其使用效果和寿命。摄入过多的锰,会导致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肠道紊乱等疾病。

此外,还有一些企业为了牟取暴利,使用不锈铁充当不锈钢制作餐饮具,这种“不锈铁”不能防腐蚀,长期使用会威胁人体健康。

另外,网上销售的不锈钢产品往往较正规商场超市的便宜很多,但质量和重量却存在巨大差异,消费者应小心消费,提高警惕。

8、 定量包装不定量,消费者权益无保障

许多消费者喜欢去价格相对便宜的批发市场购买整箱的产品,这样既省钱又方便,然而,却鲜有消费者注意过,这些批发来的整箱产品包装箱上标示的数量与实际装箱数量是否一致;在批发市场或超市购买的保鲜膜,标注长度是否与实际长度相符;买回家的饮料是否与实际标注容量相同……

2005年10月9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JJF 1070-2005),并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对各种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做出了明确的计算方法和允许的误差值要求,包括质量或体积定量包装商品、长度定量包装商品、面积定量包装商品和计数定量包装商品。以计数定量包装商品为例,当净含量小于等于50时,不允许出现短缺量,当净含量大于50时,允许短缺量应在1%内。即如果一箱产品标注的净含量为300个/箱,那么根据JJF 1070-2005的要求,此产品每箱允许的短缺量即为不超过3个。

2011年,国家质检总局又先后发布了《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肥皂》(JJF 1070.1-2011)和《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小麦粉》(JJF 1070.2-2011)。

可见,国家标准有明确规定,但是生产企业或经销商为赢取蝇头小利而人为减少包装数量或恶意篡改包装箱数量的现象仍然存在,监管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对此现象进行规范管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不受侵犯。

9、 白酒塑化剂来源不明,国家标准缺失监管难执行

白酒是中国人餐桌上比较常见的饮品,然而,2012年底,大量媒体报道某白酒中含有塑化剂事件,使得塑化剂又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就工艺而言,白酒中的塑化剂可能来源于塑料接酒桶、塑料输酒管、酒泵进出乳胶管、封酒缸塑料布、成品酒塑料内盖、成品酒塑料袋包装、成品酒塑料瓶包装、成品酒塑料桶包装,也可能来自于酒瓶的瓶盖、瓶垫、瓶塞等。

其实,塑化剂是一种塑料助剂,即增塑剂,起到增加塑料弹性的作用,由于增塑剂不溶于水溶于油,因此在与油脂类食品接触时,只要接触就会渗出,渗出或迁移的量与接触的时间及温度有关,会随着食品进入人体。塑化剂如果在体内长期累积,会引发激素失调,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影响生殖能力,造成孩子性别错乱,伤害人类基因,长期食用对心血管疾病危害风险最大,肝脏和泌尿系统也会连带“受伤”,而且受损后,还可能通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

国家标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9685-2008)中规定可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增塑剂(主要为邻苯二甲酸酯类)有8种物质,且对使用范围、最大使用量、特定迁移量或最大残留量都有明确要求,并规定“仅用于接触非脂肪性食品的材料,不得用于接触婴幼儿食品用材料”.尽管如此,“塑化剂”仍然被大量应用于食品包装,包括PVC食品保鲜膜、月饼托、糕点托等。聚氯乙烯(PVC)是硬质塑料,要想制成保鲜膜就必须加入大量塑化剂,目前国内市场上的PVC保鲜膜中,极少标注保鲜膜的适用范围,也很少有人知道PVC保鲜膜不能包装含油脂的食品。

保鲜膜国家标准迟迟未能实施:《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GB 10457-2009)强制性国家标准于2009年4月17日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共同发布,标准定于2009年12月1日正式实施。为给予一定缓冲期,2009年11月27日,国家标准委同意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关于延期的申请,并发布延期实施通知,将实施日期延期至2010年9月1日;2010年9月,在新的实施日期到来之际,国家标准委再次将新标准进行延期,且延期至何时没有明确规定。造成了到目前为止,PVC保鲜膜无国标可依的现状。

2011年9月,央视《消费主张》和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共同调查并曝光了对月饼托中塑化剂的检测结果:在11个月饼托样品中,有10个被检出含有增塑剂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在这10个月饼托样品中,包括PVC(聚氯乙烯)、PP(聚丙烯)、PS(聚苯乙烯)三种材质。月饼含有大量油脂,长期与这些含有增塑剂的月饼托接触,食用后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虽然国家标准中对塑化剂的最大使用量和特定迁移量均有规定,但其检测方法仍然不够完善,且即便有检测方法,也有多数检测机构表示因缺乏设备、技术、标品等因素而无法检测。由于检测困难,生产企业具体用了什么添加剂几乎无从查据,质监部门的监管也因此出现漏洞。要从源头上加强监管、保证产品质量就必须首先完善检测标准和检测手段。

10、 果蔬胶带标签存隐忧,乱贴乱用有毒让人愁

超市和市场内销售的蔬菜一般都被胶带捆扎成一把一把出售。虽然有些蔬菜是用保鲜膜包好然后再缠上胶带,但是多数超市中,娃娃菜、豆角、蒜苔等蔬菜都是直接被胶带捆扎着的。这些胶带有各种颜色,有些上面写着一些标签信息。除了蔬菜,水果表面也贴有标签,这些标签有些是塑料材质,有些是纸质的。

胶带中黏合剂里面一般含有苯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不能直接接触蔬菜和水果,从理论上讲,胶带中的化学物质会渗透到水果和蔬菜内部,虽然皮厚的水果可能避免受到污染,但是诸如苹果、梨等皮薄的水果很难保证不被渗入,就算是把标签贴于保鲜膜,苯也可以穿过保鲜膜的膜隙渗透到食物中。苯还可渗过纸类、塑料等外包装,污染食物。

苯有毒,是一种致癌物质。由于苯的挥发性大,暴露于空气中很容易扩散,人摄入含苯过多的食物后会导致呕吐、胃痛、头昏、失眠、抽搐、心率加快,甚至死亡。

尽管食品包装标签的安全性与消费者的健康息息相关,但针对标签黏合剂的使用,各国均没有相关的法规。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建议,消费者尽量不要买缠胶带或者贴不干胶的菜和水果。此外,政府要加强对裸装食品直接使用胶带捆绑的管理,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标准和管理措施。

11、 超薄塑料袋有新规定,厚度低于0.015mm不能用

常用的塑料购物袋和连卷袋都属于塑料袋。塑料袋在给人类快节奏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地球带来了无限的打击,多数使用者将其一次性使用后随意丢弃,造成使用量大、回收处理难的局面。通过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媒体的宣传报道,塑料袋的销售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人们的消费意识也已普遍提高,然而,仍有部分小商贩、批发市场使用超薄塑料袋、滥用塑料袋,以及不法企业生产超薄塑料袋的现象存在,更有企业和经销商对国家标准不了解,不清楚“超薄塑料袋”的定义及厚度要求。那么,我国有关塑料袋的法律法规是如何规定的呢?

2011年3月27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第9号令),其中“超薄型(厚度低于0.015毫米)塑料袋生产”属于限制类,“超薄型(厚度低于0.025毫米)塑料购物袋生产”属于淘汰类。根据“9号令”,塑料袋的厚度要求不低于0.015毫米,塑料购物袋的厚度要求不低于0.025毫米。

关于塑料袋的厚度,虽然国家标准《塑料购物袋》(GB/T 24454-2009)中要求塑料垃圾袋的厚度不得低于0.01毫米,但是,由于此标准是推荐性标准,而塑料垃圾袋也属于塑料袋,因此,应以“9号令”中的要求为准,即厚度低于0.015毫米的均为超薄塑料袋。塑料袋生产企业应理解国家政策,严格按照政策要求生产,即使是塑料垃圾袋,厚度也要高于0.015毫米。

12、 包装标签新规不断,选购不当或存隐患

食品标签是向消费者传递产品信息的载体,也是消费者了解产品信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消费者对产品标签上标注的信息不理解、不明白的现象对消费者选购产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012年4月20日,国家强制性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正式实施。近期,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对北京地区销售的部分预包装食品的标签标注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地区市面上销售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整体情况良好,但仍有个别企业对预包装食品标签的标注不够重视,没有按照GB 7718-2011的要求进行标注,有的甚至人为多标(没用的也标上)、少标(用了不标)、重标(不同名称)、小标(故意把重要信息印得很小看不清),更为严重的是用了不合法的添加剂却不标等。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提醒生产企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是国家强制性标准,应高度重视并严格执行,政府监督执法部门更应进行严格地监督和管理。

此外,《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将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食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此强制性标准,按照标准要求标注食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五大类。标准规定日期标示不得另外加贴、补印或篡改,外包装上的保质期应按最早到期的单件食品保质期计算,生产日期为最早生产的单件食品生产日期。

国家标准是对消费者的保护,但是质监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才能将保护消费者权益之事落在实处。

结语

以上是国际食品包装协会针对目前依然存在安全与环保问题的产品列出的部分消费警示内容,加上2011年12月份发布的消费警示如:劣质餐巾纸含荧光,自带手绢保健康;消毒湿巾并非“消毒”;“爆桶”安全惹人疑,荧光增白能致癌;PC奶瓶遭禁令,家长选购要看清;密胺餐具科学使用无隐患,含脲醛置物盘装食品要小心;不锈钢餐饮具学问多,装盐、酱、醋问题多;喝瓶装水和饮料问题多,自带水杯喝开水更健康,基本涵盖了食品包装领域目前甚至未来几年的主要问题,希望能够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生产经营着的重视,消费者也应了解一些知识,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图文仅供行业学习交流使用,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及文章内容中图文的真实性、完整性等未经本站核实,仅供读者参考。

好妞妞服务热线

好妞妞招商服务 好妞妞网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