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海
公司:科迪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职务:董事长
地区:河南
分类:食品
日期:2013年12月27日
张清海:
张清海,1955年10月出生,汉族,大专文化,经济师,中共党员,现任河南省科迪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清海是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民营企业家,商丘市第一届人大代表,河南省第八届、九届人大代表,全国乡镇企业优秀厂长(经理)。张清海为了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于1985年创建了虞城县罐头食品厂,在实行股份制后改名为河南省科迪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迪集团历经十多年先后建起并不断完善了农副产品深加工、高效农业、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便民连锁超市经营等多个项目工程,通过开拓与努力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科迪集团的科迪罐头内销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位,出口居河南省第一位,速冻芦笋、蔬菜自营出口位居全国同行业榜首,方便面年生产规模达6万吨。10几年来,公司由一个初建时不足千元的小食品厂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自营进出口企业,位居全国500家最大民营企业第42位。
张清海,科迪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商丘市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虞城县、商丘市人大常委,省八、九、十、十一届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
众所周知,得中原者得天下。能代表中国经济发展真实水平的只有中部地区。
“农业人口基数大,这是河南的现状。‘三农’问题在这里尤为明显,如何解决好这个难题是包括我在内的全体河南人的思考。”农民出身的河南省科迪食品集团公司董事长张清海,对此有着自己的认识。“河南是一个中部省份,没有沿海地区的地理优势,没有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没有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的纯农业地区;农民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躬耕,收入却不是很高。‘科迪’的成功或者说我的成功,恰好可以给人们一些启迪。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还是在农民。”
张楼村第一家民营企业
河南省商丘市是中华文明之火的发源地,下辖的虞城县是“代父从军”的花木兰的故里。但是,辉煌的历史不能掩盖贫困的现实。如果不是改革开放这缕春风的到来,这里的农民也许要带着“贫穷”枷锁过一辈子。
张清海的出生地虞城县张楼村,位于黄河故道南大堤脚下。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境内,没有山,不靠海,更没有矿产资源可以开发利用,只有一百余万亩的土地,且大多盐碱、贫瘠。改革开放前,祖辈们靠刮盐土、淋小盐糊口,单一的种植业维持不了温饱。1971年,尽管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16岁的张清海因交不起学费,而不得不离开课堂。
辍学后,有知识、脑瓜灵、踏实勤奋的张清海被大队老支书相中,选拔他当上了张楼村生产队队长。
30年前,随着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村民率先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终于拉开。更有一部分农民冲破“靠天吃饭”的羁绊,走出田间地头,追赶商品经济的大潮。张清海就是其中一员,他从一个承包土地的农民,转变成张楼村第一个民营企业家。
国家政策的大转变让张清海斗志高昂,随着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走南闯北,想要迅速致富的务工潮,他去东北贩木头,去南方贩大米。然而,在外奔波几年后,他的命运并没有多大改变,真正让他的人生发生根本转变的是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政策。1982年,党的十二次人民代表大会首次明确提出,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个体经济“对于发展社会生产、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劳动就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985年春,从外地返家的张清海来到了栽满果树的黄河大堤上。正值桃树开花时节,一阵风吹过,一片桃花从他眼前飘落到脚边。张清海低头看着这片桃花,忽然闪过一个念头——可以利用大堤上的果树林办水果罐头加工厂!在妻子的鼓励和支持下,张清海夫妇和几个亲朋好友凑了900元钱,在自家的两间茅草房里创建了一个作坊式的小型罐头食品厂——虞城县清海罐头厂,该村第一家民营企业。
“大农业经济”
如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民营经济一样,作为科迪集团前身的小型罐头厂无资金、无人才、无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只有创业者的满腔激情和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1987年,国内罐头食品销售很火爆。然而,张清海却敏锐地意识到:随着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小作坊式的工厂不会长久。“现实限定了它的发展不可能是高起点、大跨度,也不可能是高科技、高附加值。一定要转变生产经营模式。”这时,国家政策的改变帮助张清海推进了企业改革。
1988年我国修改《宪法》,明确了“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从而在法律上确立了民营经济的地位。于是,看到民营经济发展前景一片大好的张清海,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上机械化铁听罐头生产线!
然而,这个顺应改革潮流的决定并未一帆风顺。1989年,我国经济急剧回落,通货膨胀带来的恶果危及整个国民经济。“清海罐头厂”也未能幸免,罐头堆积如山,债台高筑,几近破产倒闭。然而,张清海知道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路上难免会有些磕磕绊绊,但改革开放的大潮是不会改变的,只要跟着潮流前行,总会走出一条阳关道。
果然,进入1990年代,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国民经济开始复苏。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后,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民营经济的发展出现高潮。一大批出口转内销的罐头冲开了农村市场,激起了老百姓对罐头的消费热情。前期库存的罐头全部抛向农村市场,企业开始走出低谷。
相对于罐头生意的红火,张清海反而更加冷静、沉着。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在稳定罐头生产的同时,他大胆决策:发展方便面和速冻食品生产。1998年,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更大限度地拉长产业链条”,张清海决定调整原有的产品结构,实施现代化奶业系统工程。随着事业范围不断拓展,“清海罐头厂”已经不能准确涵盖其经营范围,张清海决定改变企业的名称和财产组织形式。张清海的内弟知道这件事后,就帮忙起了十几个名字,当他讲到“科迪——科学启迪未来”时,张清海眼前一亮,一拍大腿,说:“好!就叫‘科迪’!”于是,罐头厂更名为“科迪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且,由溥仪之弟、着名书法家溥杰题字。
截至目前,张清海领导的科迪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集科、工、农、牧、商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食品企业集团。张清海带领当地农民改变了以往贫困落后的面貌。科迪食品生产加工业更带动了当地加工、运输、服务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当地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附近乡村60%的劳动力围绕“科迪”从事种养业,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农村上一次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下一次的改革则应该是围绕着发展‘大农业经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和工业化程度,让农民由温饱走向富裕。这些正是培育农村市场必不可少的条件,会对扩大内需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建设现代化农村小城镇
改革发展路途中的无数事例证明,管理不善、无规章制度可循、有规章制度不依是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对民营企业而言,情况更是如此。在过去的30年中,当全国许多民营企业一个又一个落马倒地时,“科迪”却在张清海的带领下经受住了一系列考验,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壮大起来。
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面临困境。乡镇企业在向现代企业的转化过程中面临困难,尤其是产权安排和企业管理。另外,市场化改革充分调动了不同主体的积极性,改革开放引入了大量外资、港资和台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不少外资进入打压了乡镇企业的生存空间。“科迪”也遇到同样难题,随着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在管理过程中越来越显露出来,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张清海下定决心要改变“科迪”的管理模式。张清海的一句名言是:“企业的效益是管理出来的,产品质量是管理出来的,品牌同样是管理出来的,‘科迪’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规范化管理。”“科迪”经过张清海的“大换血”后,再次散发活力。
不久,中国改革开放道路上一件标志性事件发生了——中国加入WTO,这对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无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企业制度方面要与国际接轨,如股权结构的改善,治理结构的完善等等。“科迪”又一次面临转变。为了在全球化浪潮中生存,张清海决定先从研究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入手,买来各国管理学大师的着作,认真研读。
研读了那么多国内外的经营管理类书籍后,张清海把书本和实践结合,对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历程有独到见解。“第一阶段是‘胆子经济’。在这一阶段,商品短缺,只要经营者有胆量,成功的机率很大。第二阶段是‘知识经济’。商品基本饱和,经营者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第三阶段是‘能人经济’。商品相当充足,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经营者要具有能够使知识转变为效益的才能。”
正是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让张清海带领“科迪人”经过20多年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工农一体化的道路。2003年12月1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到科迪集团进行实地考察,对其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张清海仍清楚地记得胡锦涛主席的重要指示,“以科迪集团为龙头,带动建设现代化农村小城镇。”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的新形势下,张清海要以“带动建设现代化农村小城镇”为发展目标,打造科迪集团高效农业园区,这是对深化农村改革和发展农业经济的大胆尝试与有益探索。
“改变一方农民命运,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张清海矢志创业的初衷。如今,他的愿望变为现实。“科迪”的员工大部分都是农民,为农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改变了一方农民的观念和行为。
泉州福达调味品有限公司董事 编辑本段
张清海是华侨大学化工系1982级的学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很多人还以为“环保”就是打扫环境卫生的时候,张清海就以其睿智的眼光,跨入了这个极富前景的行当———污水处理。大四那年,张清海的毕业设计课题,就是有关印染业的污水处理问题。迄今,回忆起那段和指导教师林一雄及同伴到泉州线厂做毕业课题到凌晨,然后到钟楼吃闻名泉州的东街肉粽的快乐时光,张清海依然历历在目,兴奋异常。
味精业是一个污染较为严重的行业。1986年,张清海从华大毕业,来到福建省泉州味精厂,主抓味精污水处理问题。他先从最底层做起,到车间和工人们一起“倒三班”。这段时间,上大学之前曾在仪器厂、铁器厂等做工的经历,给了张清海极大的帮助,使得他和工人很好地沟通和相处,帮助他对整个味精生产过程的了解。
初到味精厂的几年里,张清海发挥学校所学,努力进行味精污水处理的技术开发。他申请了很多课题,其主持的《单细胞蛋白》项目还曾经得过科技进步奖。后来,他任技术科科长。
1992年,泉州味精厂更名为泉州中侨(集团)味精厂,成为中外合资福建省泉州中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属下的子公司。稍后的1994年,张清海升任厂长助理,协助厂长主管味精厂的业务。次年,他开始做主管生产、技术和外联的副厂长,一直到现在,还兼任味精厂的党委书记及泉州福达调味品有限公司董事。
张清海的努力,使泉州中侨(集团)味精厂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味精厂年产量从2000吨增长到一万五千吨。厂里的废水处理、制糖、发酵、提取、精制、锅炉等主要生产车间及质检中心,基本都是他一手设计建起。在厂里,张清海亲历亲为许多工序,以至于有市领导去味精厂调研,都亲切地称他为“师傅”。谈起这些,张清海说:“母校和老师教会了我们要踏踏实实,我也只是在实实在在地做事罢了。”
近些年来,味精业一直在走下坡路,福建省内的味精厂由原先的七家锐减到两家,泉州中侨(集团)味精厂的经济效益一直都不太好,厂里的人才流失也非常厉害。以张清海的能力和才干,能到很多更好的单位去谋职。但他依然不为所动,选择了坚守的道路,即使是1998年,他有机会到政府部门任职,也自己放弃 。
张清海动态
-
2010年10月15-16日,中国·商丘国际华商文化节在商丘市隆重举行。科迪食品集团董事长张清海作为华商代表参加大会,并被国际华商文化节组委会评为“王亥杯·华商杰出人物奖”,全国仅有30位华商获此殊荣,张总也是商丘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家。详细>>
人物:张清海关键词:科迪食品集团董事长张清海,华商杰出人物奖2014/8/29
-
7月2日,情溢中原·河南省民营企业光彩慈善公益人物颁奖晚会在河南省黄河迎宾馆隆重举行,集团董事长张清海被河南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授予河南省民营企业光彩慈善公益杰出人物。详细>>
人物:张清海关键词:科迪食品集团董事长张清海2014/8/29
-
7月19日下午,科迪食品集团公司董事长张清海在接待黄淮平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论坛的与会专家、学者对该公司的参观时称,绝不让奶农倒掉一桶奶,绝不让奶农杀一头奶牛。详细>>
-
21年前,虞城县利民镇张楼村的一位农民张清海,富有创造性地以科迪公司的工厂为平台,把包产到户的农民重新集中起来,使土地变成工厂的第一生产车间,农民成为工厂的工人,率先大规模地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舞台。21年来,张清海从没停息过,始终围绕农字谋发展详细>>
-
当年靠借债900元创办的小型罐头食品厂,发展成为今天集科、工、农、牧、商于一体,年综合生产能力16亿元的现代化大型食品企业集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