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上午,新昌县小将镇海拔600多米的菩提峰上,金黄色的稻谷正在一片绿色的香榧林里随风摇曳。去年下半年种下的香榧树还只有一人高,旱稻却已到了丰收的季节,粒粒饱满的稻谷仿佛一碰就会散落,稻海里,5位村民正在熟练地收割旱稻。
40亩香榧基地如何才能利用更充分,甚至更有特色?小将镇岭脚村的榧语家庭林场负责人丁强动起了脑筋。去年,他成功引进香榧套种旱稻技术,在香榧林中种上旱稻,成功套种了20亩旱稻,收获2000多公斤稻谷。“今年的亩产量会超过去年。”丁强望着满山的旱稻,欣喜地介绍:“今年分别种植了20亩籼稻和20亩糯稻,预计亩产分别能达到180公斤和270公斤。”
据了解,菩提峰的气候条件比较适宜种植香榧和旱稻,特别是土壤条件很好,疏松,肥力足。旱稻又称山稻,一年一熟,开春4月种植,10月收割。香榧生长成熟期为三年,第一年开花,第二年结果,第三年成熟,生长周期长。利用香榧树与树之间的宽阔间隙,在香榧成长期间套种旱稻,可以充分发挥闲置土地优势,发展林下经济。
香榧地套种旱稻的试验地很多,但是“香榧米”却是丁强这片基地特有的。通过注册商标“香榧米”,丁强为新昌第一高峰种植的大米打出新招牌。去年,丁强还带着他的“香榧米”参加了义乌的森林博览会,每公斤100元的价格引来了不少人的眼球,取得了一定的关注度。“今年我还去,争取给咱新昌‘香榧米’打出品牌来。”丁强充满信心。
旱稻拥有“无虫害”、“无农药残留”、“有机大米”等响亮的绿色标识,但由于种植于高山,旱稻从播种到收割都需要比水稻高至少一倍的人力成本。“相比于水稻收割,收割旱稻要累得多,效率也低一半。”在地里割稻的村民告诉记者,5个村民每天工作近10个小时,需要连续工作3天才能完成40亩地的收割。
高昂的人力成本带来每公斤100元左右的价格,但香榧米有生长在负氧离子爆表的菩提峰上,不施农药和化肥,不喷除草剂,绿色有机,米质更加优良等优势。按旱稻平均亩产量180公斤左右计算,亩产值可达1.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