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不仅人可能得癌,食物体内也可能产生“癌细胞”。这样的食物不但会失去原有的营养价值,人吃后 还会增加患癌风险。以下教你学会识别食物发出的“癌变”信号。
信号1:发黄发褐
常见食物:红烧肉、烙饼等
解读:含有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食物经过120℃以上高温烹制后,颜色会发黄发褐,同时释放出诱人的香气, 这个反应叫美拉德反应。比如红烧肉、烤鸭、烤面包、烙饼、油炸食物……各种烹调后颜色变深发褐的处理,几 乎都促进美拉德反应。国际公认的致癌物丙烯酰胺是这个反应的一个产物,一般来说,食物加热后颜色越深重, 香味越浓郁,丙烯酰胺含量也会越高。因此,馒头片、面包片不要烤到太黄的程度,尽量少吃烤制、煎炸、膨化 的薯类制品,如炸薯片等。
信号2:有哈喇味
常见食物:食用油、坚果等
解读:在紫外线、氧气和水分的影响下,食用油、坚果等食物中的脂肪会发生氧化,生成小分子的醛类、酮类等 威胁身体健康的物质,同时产生一股又苦又麻、刺鼻难闻的味道,俗称“哈喇味”。吃了有哈喇味的食品,可能 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长期食用还可能诱发癌症。容易发生此类变质的食物还有点心、 油炸食品等。油炸食品和含油多的食品最好密封低温保存,并且避免存放时间过长。食用油应该装进密闭的容器 中,放在避光、阴凉的地方,并且新油和旧油尽量不要混在一起,因为油脂的氧化会“传染”。
信号3:有氨水味
常见食物:腌肉、海米等
解读:没干透的虾皮、海米,因为蛋白质含量高,特别容易滋生细菌。在储存过程中,蛋白质经过微生物的作用 ,先变成肽和氨基酸,再分解成低级胺和氨气,导致食物有氨水味。低级胺不仅有一定毒性,还非常容易和水产 品中少量的亚硝酸盐结合,形成强致癌物———亚硝胺。这类物质是促进食管癌和胃癌发病的重要化学因素。容 易发生此类变质的食物还有腌鱼、腌肉、鱿鱼丝、干贝、鱼干等。虾皮、海米等食物出现异味要坚决扔掉,即便 水洗后,也不能放心吃。这类食物应该密封后放入冰箱,并且不要久存。
信号4:变焦
常见食物:炸鱼、烧烤等
解读:鱼、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加热超过200℃后会产生致癌物———杂环胺。杂环胺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致癌 性和致基因突变作用。一般来说,加热温度越高、时间越长、食物水分含量越少,产生的杂环胺越多。特别是变 焦的鱼、肉类食品,不仅含有大量杂环胺,同时还有苯并芘、丙烯酰胺等其他致癌物。在外就餐,少吃烧烤、炸 鱼等食物。家庭中尽量避免油炸和熏烤等烹调方式,用炒菜、烤箱烤制和水煎来替代。如果一定要吃熏烤和油炸 食品,应该搭配绿叶菜和豆类、粗粮一起吃。
信号5:发霉发苦
常见食物:花生、瓜子等
解读:受霉菌污染的食物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常会发霉变质,产生毒素,比如黄曲霉毒素,它被世界卫生组织的 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在自然界所有物质中毒性名列第一。黄曲霉菌最喜欢在果仁和含油的种子内生 长,尤其在花生等坚果中多见。此外,容易发霉的食物还有玉米、大米、大麦、小麦等粮食。当发现花生、瓜子 、榛子、松仁等果仁轻微变黄甚至发黑、味苦,皱皮变色,谷物表面上长有黄绿色霉菌或破损、皱缩、变色时, 应该丢弃。存放坚果和粮食一定要保持通风,以防霉菌生长。
中国肉类协会向相关国家肉类行业组织及肉类出口企业发出做好冷链肉类食品新冠病毒源头防控工作的倡议,倡议各国肉类出口企业加强源头管控,在生产详细>>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钟艳平)12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今年11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详细>>
12月1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加强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新冠详细>>
11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要求在进口冷链食品首次与我境内人员接触前实施预防性全面消毒处理,凡是不能提供消毒证明的进详细>>
11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加强冬季疫情防控和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经营司负责人陈详细>>
淀粉是肉制品中常用的功能性填充剂,加入淀粉对提高肉丸制品的持水性,改善其组织形态有良好的效果,这是由于在加热过程中,淀粉颗粒吸水膨胀并糊化的结果。详细>>
兔肉详细>>
鹿肉性温和,有补脾益气、温肾壮阳的功效。中国传统医学认为,鹿肉属于纯阳之物,补益梅花鹿肉肾气之功为所有肉类之首,故对于新婚夫妇和详细>>
羊肉的膻味其实是由羊特殊的消化系统造成的。据《生命时报》介绍,羊是反刍动物,胃里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在消化脂类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挥发性的详细>>
鸵鸟和鸡都是属于禽类,然而,鸡的肉是白色的,而鸵鸟肉是红色的。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