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食话实说”活动上,食品科普再次被代表和学者提起,凸显出了加强食品科普宣传、提高全民食品安全素养对打击食品谣言、肃清食品安全网络环境的重要意义。
公众科普是构建食品安全大厦的基石。近年来,有关食品的各种谣言充斥着食品行业的各个领域,前不久“塑料”又成了食品安全领域的“网红”。一时间,“塑料紫菜”“塑料粉丝”等离奇的食品谣言在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上疯狂传播,尽管监管部门、主流媒体、行业专家都在时间予以辟谣,但这次谣言风波给紫菜行业、企业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总商会副会长、福建省盼盼集团董事长蔡金垵说:“一个品牌可能还没有等到辟谣,已经只剩半条命了”。
细究起来,打击食品谣言除了要对造谣者加大惩处力度,主流媒体和行业、企业要积极澄清事实,更重要的是消费者不要盲目传播谣言。这需要监管部门、行业企业、媒体等各方力量加强公众食品安全的科普宣传,合力破解食品谣言。
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切实开展食品安全的科普宣传工作。监管部门,特别是基层监管部门要定期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讲座,充分运用广播、流动字幕屏等多种形式,开展富有特色、贴近群众、丰富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让公众提高食品安全科学素养。
另一方面,行业企业在诚信经营的同时,也要肩负起社会责任。谣言止于真相,事实胜于雄辩,只要产品质量有保障,管好原材料、生产、加工等各环节,企业自然有底气回应谣言。此外,企业还可以举办参观工厂、科普讲座等活动,让消费者通过现场了解,增强对产品的信任感。
同时,媒体也要做好食品安全知识的传播者,特别是在信息安全公众认知度不高、食品谣言给公众造成困扰的情况下,媒体更要科学准确地报道食品安全信息。
,面对食品谣言时,消费者也要理性对待、不要盲从,对任何热门转发的信息要保持怀疑态度,在没有证实的情况下不要着急转发或者下结论。
打击食品安全谣言,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守信履责,合力破解食品谣言,形成食品安全良性互动的社会氛围。
11月16日,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在西安开幕。本届丝博会以经贸拓展·互联互通·互利共赢为主题详细>>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冬令时节是给身体进补的大好时节,称之为补冬。大雪节气过后,便是补冬的好时节了,此时多进补燕窝,对身体大有裨益。详细>>
因美食而欢喜,让生意更轻松,新起点,新机遇,2021年12月1日,信良记2022年合伙人招募工作面向全国拉开帷幕,作为中国预制食材行业创领品牌和预制菜品新消费品牌,这也是2021年产品市场取得重大突破后,信良记推出的又一重大举措,必将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信良记大家庭,也终将促使中国预制菜市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信良详细>>
某畅销品牌速溶奶茶一杯70克,0.9元;某知名品牌火锅底料一包150克,3.99元;缤纷水果麦片一袋400克,10.9元……在一些网店中,不少食品详细>>
如今麦片市场竞争剧烈,随着消费者健康消费理念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推崇无糖、低脂、方便的健康食品。燕麦作为营养谷物,俨然成为人们的优选。近年来,以燕麦为基础原料的食品更是层出不穷,特别是酸奶水果、烘焙类麦片,备受年轻消费者青睐,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详细>>
神牛丹是目前很受男性欢迎的一款膳食补充剂营养品,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食用了这款产品后,可以帮助男性补肾益肝调理气血,补气养血,滋阴润肺,坚持使用,它还可以帮助保详细>>
相信每个人对螃蟹都非常的熟悉,每年到中秋节国庆节前后都是吃螃蟹的时候,而且也是吃螃蟹的高峰期,安徽省市场监管局向广大消费者发出食品安全消费提示,提醒如何挑选蟹。详细>>
在荔枝新闻8月26报道了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隐藏两个鸭子加工黑作坊(这里生产环境脏乱差,每天有数百只烤鸭和盐水鸭流入正规的农贸市场)之后,南京市江宁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8月27日联合湖熟街道食安办、城管等多部门联合执法,确认这两家作坊没有办理任何手续,是彻头彻尾的黑作坊。详细>>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发现,老人每周食用2份以上蘑菇,患认知障碍的几率降低约50%。详细>>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一直都在不断的改变,而且健康饮食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青春期孩子的体重与身高迅速增长,是人一生中的第二个生长高峰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胡小琪指出,青春期所需的营养不仅是维持孩子生命活动、生活与劳动的需要,还要满足其迅速生长发育的需要。详细>>